本期目录

2024年, 3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 全选
    |
  • 《区域国别学》编辑部
    区域国别学. 2024, 36(3):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董经胜
    区域国别学. 2024, 36(3): 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墨西哥政治变革进程中,有三个军政关系相对稳定的时期,即殖民地时代(1492 — 1810)、迪亚斯独裁时期(1876 — 1910)、墨西哥一党执政时期(1929 — 2000);也有两个军政关系相对紧张的时期,即19 世纪上半期考迪罗统治时期(1810 — 1876)和墨西哥革命及革命后初期(1910 — 1929)。与其他拉美国家比较,墨西哥军政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独特性。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南美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威权主义体制,主要表现为军人通过政变建立的军事统治;而墨西哥通过官方党的一党专政,建立了一种文人执政的软威权体制,避免了军事政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南美国家,与民主化相伴随的是政治的“非军事化”;而在墨西哥,却出现了一种国家的“再军事化”趋势。
  • 武祥
    区域国别学. 2024, 36(3): 3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印度军政关系以其长期保持平稳的“文官治军”著称。英国在印度推行殖民统治的数百年间不断地调试控制武装力量的手段,其掌控军队的相关制度安排如同“双刃剑”,在确立文官统治军队的同时,也给未来印度构建稳定的军政关系埋下了隐患。伴随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印度本土政治集团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参与规划掌控武装力量。印度建国后,国大党政府时期推行了多项去殖民化举措,部分克服了英国“殖民遗产”留下的动荡因素,初步确立起印度式军政关系的基本框架。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应对军事安全领域面临的新挑战,印度人民党政府强力推动了搁置数十年的军事改革,给未来印度军政关系的发展带来诸多变数。
  • 罗安澧
    区域国别学. 2024, 36(3): 5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色列定居点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巴以和谈的焦点和难点,既有研究的关注重点是以色列政府、相关政党或宗教组织,但缺乏对以色列国防军与政府在定居点问题上的互动及军队在该问题中的作用的探讨。本文基于对涉及定居点关键政策,即1967 年建设定居点、1993 年巴以和谈及2005 年的沙龙单边撤离政策等案例的历史性分析,提出以色列军政互动的基本模式。文章认为,虽然文官政府以社会动员资源及一定程度上的专业自主权换取军队的认可与服从的经典“交换”关系稳定存在,但是以色列政府并未对军方达到完全控制,一旦军方认为政府某项政策对其造成伤害,则会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挑战;其挑战效度主要由两大要素决定,一是文官政府内部是否存在分歧,二是政府对军方为该项政策提供合法性的需求高低。
  • 夏方波
    区域国别学. 2024, 36(3): 8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粹主义运动的兴起成为当下世界政治的重要特征,而东南亚地区的经验现实表明,民粹政治的变迁存在显著差异,泰国民粹政治呈现快速勃兴与政变干预的钟摆化特征,菲律宾民粹政治转型为新的政治家族,而印尼民粹政治却转向以策略化和边缘化为特征。既有研究强调经济冲击、精英互动和文化制度等因素的作用,难以对上述现象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为了解释三国民粹政治变迁的差异,本文提出了精英联盟制度创建与民粹主义话语诊断的分析框架,并针对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的民粹政治开展案例研究。基于这一解释框架,本研究发现,东南亚三国的民粹政治很难通过西方民主制度的自我纠偏能力予以应对,关键在于统治精英是否能够建立起有效的政府回应性和国家治理能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分配与再分配结构,从而化解民粹政治的侵扰。
  • 陈丽娟
    区域国别学. 2024, 36(3): 124-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和布隆迪三国都曾于20 世纪后期经历由族群矛盾引发的内战。战后由于三国采取了不同的民族政策,其族群政治呈现出不同的格局。卢旺达和布隆迪都保持政局稳定,族群矛盾趋于化解,但埃塞俄比亚再次爆发了内战。族群政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如何在各族群间妥善处理国家权力的分配。卢旺达禁止区分民族身份,以“卢旺达人”的国族身份推进民族融合,实行融合主义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族群政治化和以族群身份进行权力竞争;布隆迪实行聚合主义民族制度,政治生活以民族身份为基础,各民族按既定比例分享权力,政党的多族群性显著增强,族群关系趋于稳定;埃塞俄比亚不仅强调民族身份,还将民族—地域—政党三重认同相互叠加,以民族为基础的各州泾渭分明,互不融合,且联邦未对各族权力分配做出细致规定。埃塞俄比亚的族群民族主义和民族联邦制使各族之间权力、利益之争和各族内部意识形态之争交织,持续带来冲突和战争风险。虽然埃塞俄比亚的民族制度已开始从不完全的聚合主义向融合主义转型,埃革阵执政联盟已被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繁荣党取代,但国家仍无法脱离族群政治的困境。
  • 金勇
    区域国别学. 2024, 36(3): 159-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娘娜》(鬼妻)是泰国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故事之一,娘娜也是泰国民间最著名的女鬼形象。本文使用“历史演进法”对《娘娜》故事进行文本梳理,对这个故事的产生、传播及变异状况进行系统考证,以认识故事的源头、发展及变形过程。通过分析可见,“娘娜”故事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它并非一个在泰国民间自然孕育成熟的故事,它的雏形与最终成型的故事文本相距甚远。剧作家纳拉提巴攀蓬的音乐剧版本确立了故事的主体情节和核心架构,但其剧本很可能借鉴了中国的《白蛇传》故事,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从民间文学故事类型的角度,《娘娜》和《白蛇传》实际上是同一类型的故事在中国和泰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文。《白蛇传》故事随华人移民进入泰国,并主要通过戏曲表演在泰国民间和宫廷广泛传播。此外,在故事进一步发展、丰富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泰国的“娘娜”故事是在中泰两种文化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它也成为中泰之间跨文化交流的成果和见证。
  • 马骏
    区域国别学. 2024, 36(3): 182-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性创造和实践、一种媒介语言,在人类生活中处处可见且被广泛使用。进一步说,文学可以“再现”生活,甚至自然世界与个人的内在或主观世界,也一直都是文学“模仿”的对象。然而,文学并不单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或翻版。作者采用的艺术手法,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与其反映的社会现实之间是何种关系,艺术创作究竟是通过什么路径将人类自我意识的可塑性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研究人员才能更好地使文学研究变成揭露生活本质的“剥皮刀”,成为深入了解特定社群的独特路径。斯瓦希里语戏剧文学作为现代斯瓦希里语文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意义不仅在于它可以赋予本土作者、读者极大的自主权,使他们可以真正创作、演绎、诠释自身社群中的真实生活;更在于外部读者得以通过“戏剧”这一文学载体,体会原汁原味的东非本土社会生活,窥探东非社会变革烙印在普通民众身上的时代印记。本文以现代斯瓦希里语戏剧文学的发展历史为宏观背景,以坦桑尼亚现代戏剧文学巨匠易卜拉欣·侯赛因的封笔之作《在无人之境的边缘》为讨论对象,试探究隐藏在这部戏剧背后、坦桑尼亚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境与不同人群的应对方式,讨论文本中跃然纸上的关于坦桑尼亚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碰撞,以期对当下外界感知、理解坦桑尼亚社会文化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
  • 德尔雅·格切尔
    区域国别学. 2024, 36(3): 209-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研究在21 世纪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一些变革与社会科学学科的变革同时进行,比如单极/ 多极化、全球化和移民等对当今时代有影响的主题。在这些变革背后,既存在一个痛苦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也促成了区域研究独有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出现。本研究将绘制全球范围区域研究的新图景,并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范式。通过主流区域研究、比较区域研究与批判区域研究三种路径,本文将介绍区域研究在21 世纪的发展、这三种路径为区域研究的固有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文将探讨不同的研究范式如何解决特殊性与普遍性、理论与实证数据等基本张力,它们生产了哪些类别的知识,以及如何从本体论的角度对区域研究的基本对象“区域”进行概念化。
  • 高冬娟
    区域国别学. 2024, 36(3): 233-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屏幕炮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镜头下的国家暴力》一书记录了21 世纪以来巴以冲突背景中摄影机的持续“在场”,数码影像的技术革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国家暴力的观察方式,也改变了政治领域中日常见证和评估核实的相关做法。基于人类学对“影像的社会过程”的研究转向,丽贝卡·斯坦(Rebecca L. Stein)聚焦于影像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普及前所遭遇的种种境况,将“影像见证”和“政治否认”作为本书两条潜在的逻辑线,分别阐明了影像见证在军事占领框架中的局限性,以及政治否认在视觉占领逻辑中的通用性。冲突地区的不同个人和机构都赋予影像及其网络传播以政治理想的功能,这些影像使得相机成为日常生活现实的瞄准器,成为真实事件的档案记录,也成为巴以冲突的政治占位符,而个人和机构的行动和焦虑则反映了“将影像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梦想往往可能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