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4期 刊出日期:2024-10-28
  

  • 全选
    |
    专题:发展中国家政党与社会
  • 《区域国别学》编辑部
    区域国别学. 2024, 36(4):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怡爽, 雷定坤
    区域国别学. 2024, 36(4): 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印度的“中间阶层”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是印度垂直治理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妨碍了国家有效地行使权力,不同时代的不同治理者为了克服这一挑战曾进行过多次尝试。该阶层往往与地方政治相互结合,以地方政党、种姓政党的面貌出现。由于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及其背后的城市工商精英阶层与盘踞在农村的“中间阶层”的矛盾日趋激烈,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以治理者为代表的“向心力”和以“中间阶层”为代表的“离心力”之间的张力,因此印人党崛起和上升背后的基本动力和主要阻力都源于其与“中间阶层”之间此消彼长的力量博弈。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印度目前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背后的主要动力机制,而印人党在应对和打压“中间阶层”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也决定了印人党扩张的极限。
  • 亚历山大·马库利洛, 肖齐家
    区域国别学. 2024, 36(4): 3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多数非洲国家的政治体制演变成介于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混合政体。现有研究主要关注选举制度与民主化进程的宏观联系,但对混合政体国家的具体制度实践理解尚显有限。本文审视了坦桑尼亚混合政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当代政治争议,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坦桑尼亚独立后,其政治体制经历了从多党制向一党制再到多党制的变迁。然而,一党长期执政的历史制度惯性与国际体系因素,导致坦桑尼亚混合政体的特征一直延续至今,并在法律框架、政党政治和政治文化领域引发了诸多争议。虽然混合政体非洲仍将长期存在,但考虑到民主价值和制度发展本身的多样性,混合政体未来或许将超越“民主”与“专制”之间的二元对立,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
  • 历史与地理
  • 唐陆
    区域国别学. 2024, 36(4): 69-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以来,沙俄政府通过推动哥萨克和自由农民向哈萨克草原移民,增加斯拉夫人口以巩固边疆,但也引发了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20 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苏联中央和哈萨克政府逐渐形成了全面改造、开发哈萨克共和国的方针,而移民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集体化运动开始后,苏联政府将富农和国内少数民族迁入哈萨克共和国,有针对性地开发其自然资源。在 20 世纪 30 — 40年代,迁移人数约 201 万。移民迁入哈萨克共和国,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生产方式和民族构成,促进了苏联边疆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移民活动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 苏瑛, 许桐
    区域国别学. 2024, 36(4): 99-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也门国家军政关系的历史,是一部军队、部落势力和政府力量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历史。从自上而下的国家建构视角,政府主导的现代军队建设是与以部落为主体的传统政治精英达成妥协的结果,非回应性的国家建构之路意味着军队无法完成为政府提供有力保障的历史任务。从自下而上的部落社会与现代国家互动的视角,部落社会对军队的渗透与控制,赋予军队部落化的特征、强化了军队权力多极化,不仅使军政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更使军职成为一种分享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博弈方式。同时,内嵌于国家与社会中的部落文化深刻影响着国家政治与社会,政治精英的思想和实践强化了部落文化对国家政治文化的影响力。
  • 田野调查
  • 王伟臣
    区域国别学. 2024, 36(4): 127-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律人类学研究是指以参与式观察为基础的法律研究。按照时间顺序,法律人类学的西亚北非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法律人类学关于西亚北非的作品只有一部,可谓缺失的版图。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在纳德及其弟子的倡导和实践下,出现了一种可以命名为“纠纷解决类型学”的研究。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法律人类学关于西亚北非地区的研究出现了法律文化的研究进路。这主要以劳伦斯·罗森的研究为代表。近 20 多年来,法律人类学在西亚北非地区的研究越发呈现出一种多元并进的特色。具体又可以区分为三种法律维度:法的日常维度、法的历史维度、法的跨国维度。这种研究,从数量上看,相对较少;从地区上看,主要关注世俗化较高的国家;从议题上看,一直位于学科前沿;从方法上看,采用民族志方法,且有明显的比较倾向。法律人类学的西亚北非研究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特的范式。法律人类学之于区域国别研究,其功能和贡献主要在于方法的特殊性。
  • 黄瑜珊
    区域国别学. 2024, 36(4): 148-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库尔德民族解放运动的扩大,库尔德女性运动也在不断发展。在政治运动中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库尔德人也在不断推动本土性别理论的创新。2005 年,库尔德工人党领袖阿卜杜拉·奥贾兰提出“民主邦联主义”(Democratic Confederalism)理念,确认了性别平等与女性解放在库尔德运动意识形态中的中心地位。2008 年,奥贾兰通过研究女性受压迫的历史,总结库尔德女性多年斗争经验,提出“女性学”(Jineology)概念,从而指导新时期女性运动与地区建设。“女性学”创造了专属女性的话语体系,是从女性视角还原历史的重要尝试,也是对男性垄断知识生产的挑战与女性在中东父权社会长期失声的反抗。简要回溯库尔德女性从“失声”走向“发声”的历史后,本文将结合“失声群体”理论,对“民主邦联主义”与“女性学”理论及其指导之下的性别运动实践进行剖析,还原罗贾瓦女性的真实权利与处境。
  • 评论与争鸣
  • 李安山, 刘少楠
    区域国别学. 2024, 36(4): 175-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斯蒂芬·哈钦斯
    区域国别学. 2024, 36(4): 200-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语言在传统学科中的归属存在矛盾,它既可以归入以社会科学为导向的地区研究范畴,又可以归入与文学和文化研究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与此同时,地区研究学者也面临一定的障碍,他们很难让社会科学家相信,语言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能够帮助社会科学家将研究工作扩展到非英语世界的工具。本文认为上述两方面矛盾所带来的明显混乱为现代语言学家进行学科更新提供了动力。而学科更新则可以通过两方面的努力来实现,一是与社会科学建立更平等的伙伴关系,二是提升现代语言在人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本文关注社会科学中重新兴起的对具体时空情境的兴趣。本文认为人是具体时空的集中体现,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将语言知识从单纯的技能转变为重构的新地区研究(New Area Studies)的知识核心。本文将分析新地区研究如何摆脱冷战时期地缘政治的影响,以及如何摆脱将大国作为主要分析单位的传统框架。新地区研究拒绝将“地区”作为一个有界实体概念,并且关注贯穿于不同地区的事物而非地区内的事物,比如媒体、各类艺术形式、图像、知识和人。本文将讨论新地区研究对未来的现代语言高等教育意味着什么。本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语言跨越传统边界的能力能助其重新成为新地区研究的前沿,并成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复兴的人文学科的前沿。